close

圖為七合堂村民家養殖的狍子。 張林虎 攝
  中新網赤峰7月23日電 (張林虎)“我們七合堂人生在山裡,長在山裡,要想靠山吃山,就得治山養山。”23日,內蒙古赤峰市林西縣七合堂村黨總支部書記周瑞春對記者如是說。
  23日,為做好2015年1月1日實施的新《環境保護法》學習宣傳工作,內蒙古環保宣教中心“六進”系列活動走進了赤峰市林西縣七合堂村。
  行駛在筆直的公路上,兩側山坡天然次生林與人工林相互交融,讓人很難想象這裡過去荒山禿嶺、溝壑縱橫的景象。和以前的七合堂相比較,村民宋占武用“天翻地覆”形容自己家鄉的變化。
  90年代初期,七合堂村是典型的國家貧困村,人均收入不足300元,而自然環境的惡化是困擾這個村的主要原因。“為了生計,人們砍光了山上的樹,摟光了坡上的草。在90年代發‘羊’財的誘惑下,開始大量飼養山羊。”宋占武說。
  漫山遍野的山羊將本來就荒山禿嶺的七合堂變成了真正的不毛之地,村民的生存問題凸顯,而大部分年輕人選擇了背井離鄉。
  周瑞春說,從那時起,村民開始認識到生態對於人居的重要性。“我們首先將全村3500多只山羊一次性禁牧,同時對3000多畝流域治理工程和1萬多畝山杏林進行了死封。此外對土地、荒山、林地進行流轉置換,形成莊園式的經營模式。”七合堂村人創造了很多全林西縣乃至全內蒙古第一:率先全面實現封山禁牧;第一個實施荒山、土地、林地的使用權流轉;第一個嘗試林權制度改革,實現有山必有權……
  七合堂村民用了20年的時間讓家鄉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。周瑞春說:“現在全村有收益的山杏林12000畝,果樹6000畝,落葉松6000畝,人均收入由原來不足300元躍至現在的超萬元。全村從生態建設中獲得的直接產值達820萬元,占總產值的85%以上。”
  經過20年的努力,七合堂人創造了山上綠樹成蔭鳥獸齊鳴,山下花果飄香蜂蝶共舞的自然景觀。一躍成了“全國生態文化村”、“全國綠色小康村”、“全國國土綠化突出貢獻單位”。
  現如今,荒山禿嶺、貧窮落後的面貌已徹底不見了。七合堂村依托生態建設成果,逐步由單一型產業向多層次、多鏈條產業發展,土雞、狍子、馬鹿等農戶莊園經濟與農家樂、生態觀光旅游產業結合。春季賞花節、夏季農民文體藝術節、秋季採摘節,讓古樸的村落融進了現代元素,“不砍樹也增收”,七合堂人有了靠山吃山的新吃法。(完)  (原標題:內蒙古赤峰“生態村”:靠山吃山有了新吃法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bb00bbsik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